红色焦火向“绿”而燃

——凌钢焦炉装备升级绿色发展改造项目建设纪实

新建复热式顶装焦炉机侧

新建复热式顶装焦炉生产出的焦炭。

新建复热式顶装焦炉炉顶

本报记者 季旭 通讯员 孙崧

2025年3月3日上午11时18分,辽宁朝阳凌源。当第一炉火红的焦炭从7.6米复热式顶装焦炉中倾泻而出,现场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欢呼声。凌钢投资30亿元的焦炉装备升级绿色发展改造项目正式建成投产,意味着这家老牌钢企终于摆脱了依赖外购焦炭的被动局面,迈入“钢焦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长久以来,凌钢的焦化生产供应依靠的是仅有的3座4.3米老旧焦炉负重前行,不仅需要大量外购焦炭保产保供,更存在着很大的环境风险。

鞍钢集团重组凌钢工作启动后,凌钢在鞍钢集团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焦炉装备升级绿色发展改造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该项目自立项建设以来,得到辽宁省委、省政府和鞍钢集团的高度重视,辽宁省委主要领导、省政府有关领导与鞍钢集团主要领导先后出席开工、联动试车仪式。

如今,随着这个年产焦炭220万吨、焦粉4.39万吨、焦油8.68万吨、粗苯3.18万吨、硫铵2.89万吨、硫酸2.44万吨、焦炉煤气110000万标方的重要项目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企业的“钢焦一体化”程度和能源利用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凌钢加快建成“专、精、特、新”精品钢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项目筹备:

迎难而上,擘画绿色蓝图

2023年年末,辽西北的寒风凛冽刺骨,在凌源市凌钢钢铁循环配套产业园内,一片荒芜的空地即将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鞍钢集团与朝阳市政府深化央地合作的开篇之作,总投资30亿元,占地面积537.77亩,包括2座68孔的7.6米复热式顶装焦炉和配套的干熄焦设施、焦炉烟道废气脱硫脱硝系统等及公辅设施的花园式绿色焦化项目——凌钢焦炉装备升级绿色发展改造项目正式进入动土开工前的最后准备阶段。凌钢坚持以“行业先进、节能减排、优质高效、高度智能、绿色环保、低成本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思想,采用PW单炭化室调节技术、智能巡检机器人、数字孪生工厂、大数据平台等多项先进技术,能够满足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要求。

如此规模的焦化项目,在凌钢历史上还是首次。面对工程中一道道如高山般难以跨越的严峻挑战,凌钢人咬牙前进,拿出敢打敢拼敢闯的拼搏精神,在毫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踏上了这场向“新”向“绿”而行的艰难征程。

早在项目论证阶段,凌钢项目团队就会同各路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多次对工程项目中的每个施工节点进行反复计算、校核、论证,为项目高质量施工提供有力保障。

在项目建设伊始的场地平整工程中,施工团队遇到了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当头一棒”。“地基不牢、地动山摇”是施工行业深谙的道理。为此,团队不同岗位职工各自发挥特长形成合力,在现场实地反复测量,在电脑上无数次校验,论证的方案在一轮又一轮探讨中不断优化。设备选型工作同样艰巨,需综合考虑设备的性能、质量、价格及与项目的兼容性。面对重重难题,该项目所有参战人员挑灯会战、通宵达旦,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不断缩短蓝图到现实的距离。

2023年12月24日,1号焦炉筑炉正式进入主体施工环节。开工当天,气温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天寒地冻、冷风刺骨,然而现场气氛却异常热烈,全体建设者热情高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与拼搏,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从炎炎夏日到数九寒冬,他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用行动书写新凌钢的崭新篇章。

项目建设:

攻坚克难,铸就精品工程

“‘强链、补链、延链’和打造绿色工厂是我们兴建这个大项目的终极目标。”凌钢焦炉装备升级绿色发展改造项目负责人深知项目建设的技术难度之高、挑战之大。

面对一个个如“绊脚石”“拦路虎”般的重点难点问题,施工团队管理人员24小时跟班、靠前指挥,每天与施工单位职工并肩作战至深夜;围绕施工的关键节点和难点,各参战方抢任务、挑重担、赛进度、比质量。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在地基施工过程中,凌钢焦化分公司炼焦作业区焦炉质检员佟瑞斌发现一处混凝土的浇筑厚度有些偏差,尽管偏差不大,但他坚决要求施工人员重新返工,“工程质量无小事,现在的一点小疏忽,可能会给未来的生产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必须对每一个环节负责!”在他的坚持下,施工人员重新进行了浇筑。

2024年2月,项目进入加速推进阶段。施工团队克服低温影响,坚持“冬闲变冬忙”,不断优化施工计划,全力推动项目持续加速。3月,1号焦炉筑炉期间遭遇春季气温不稳定、昼夜温差大等难题,施工团队采取多种保温措施,为后续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进入5月,1号焦炉的砌筑工作接近尾声,项目配套的备煤系统和煤气净化系统进入土建施工阶段。6月29日,历时104天建设,1号焦炉顺利封顶,耐材累计砌筑量达4万余吨,这一节点的完成为后续设备安装和烘炉奠定了坚实基础。

“冲锋在前挑重担,默默坚守为功成”是施工团队成员们挺膺担当、攻坚克难的真实写照。他们拼搏奋斗的动人故事每天都在施工现场上演着——

当化产回收工程进入关键建设时期,面对新区陌生的工艺布局和复杂的设备系统,凌钢焦化分公司煤气净化技术管理主管工程师张仕伟每日穿梭于办公室与施工现场之间,攥着手电挨个点位检查校核,几十米的铁梯不知上下了多少个来回,汗水一遍遍打透劳动服……几个月的时间里,张仕伟将建设现场的工程细节刻进了记忆里,“每个阀门的位置、每条管线的走向,都得像刻在钢板上一样清晰。”

筑炉班班长赵师傅即将退休,但仍然每天坚持在现场指挥施工,确保每一块砖的铺设都符合标准,“这是我在凌钢工作参与的最后一个大项目了,一定要把它干好!”他的执着精神成为团队榜样。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提前完成筑炉工程。

1号焦炉烘炉期间,需要专人24小时值守,监控炉体温度变化。焦化班组的张师傅主动承担了夜班值守任务,“我年轻,身体扛得住,让老同志们多休息。”在连续值守的几天里,他每天只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里休息几个小时,有效确保炉体耐火材料的性能稳定。

展望未来:

绿色引领,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5年2月13日,随着工程指挥部下达指令,新焦化翻车机开始启动翻车,两节兑镇焦煤顺利进入翻车机储煤槽,现场人员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历史性时刻。

在东北丘陵山区的寒冬里,一个现代化的火车卸车设备正以惊人的速度安装、调试。在零下20摄氏度的设备施工调试现场,施工团队成员们紧张忙碌着,有的工程人员冻红了脸,手上裂了口子,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工程的进度。

3月1日,项目迎来关键节点——成功上煤,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经过系统培训的凌钢焦化分公司职工全力以赴,日夜奋战在各自岗位上。技术骨干日夜守在控制室,紧盯屏幕数据,反复调整参数,确保设备运行稳定。操作人员在高温炉前忙碌,汗水湿透工作服,但他们毫不退缩,严格按照新工艺要求操作。后勤人员全力保障,为一线职工提供热腾腾的饭菜和必需物资。

3月3日,焦炭顺利出炉,在场的职工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凌钢自豪地对外宣布:“一个集PW单炭化室调节、智能巡检机器人、四大车有人值守无人操作、生产及能源集控、数字孪生工厂、大数据平台、数据采集网络、设备在线诊断等多项国内外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大型焦化项目试车成功!”

春风和煦,万物复苏。站在凌源城东的木兰山上眺望,凌钢焦炉装备升级绿色发展改造项目格外引人注目——纵横交错的管网,天蓝色的屋顶,一座座银白色的装备,彻底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焦化生产的刻板印象。着眼美好的未来,凌钢将以该项目为依托,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向着加快建成“专、精、特、新”精品钢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