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新中国工业第一根“血管”

鞍钢文物故事

鞍钢无缝钢管定径机(部分)

本报记者  石运来

鞍钢博物馆门前的“鞍钢记忆”公园里,一台重达4吨、高1.8米、长2.2米的无缝钢管定径机机架静静矗立,金属表面布满斑驳锈迹,铭刻下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痕迹。这台名为“无缝钢管定径机”的文物是我国第一台两辊热定径机,也是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的见证者。它的故事,不仅记录着“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穿越风雨、披荆斩棘的成长历程,更承载着一段打破封锁、自力更生的民族工业奋斗史。

和普通钢管相比,无缝钢管能够承受的压力强度更高,在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大部分压力管道都采用无缝钢管,因此,它也被誉为“工业中的微细血管”,无论是制造飞机、轮船、火车,还是输油、输气、输水,都需要它的支撑。

1949年,由于西方敌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禁运,无法从国外进口无缝钢管,国内还不具备生产能力,这对经济的恢复和国防工业都产生了严重影响。毛主席说:“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因此,在毛主席1949年12月出访莫斯科签订的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工程项目中,包括无缝钢管厂在内的鞍钢“三大工程”列于榜首。

1952年7月14日,鞍钢无缝钢管厂破土动工,定径机作为生产无缝钢管的关键设备,由苏联设计制造并援建,与∮140毫米自动轧管机组一同来到鞍钢。它的使命是确保钢管口径的精确达标。尽管有苏联专家的技术支援,但设备的调试与生产工艺的掌握仍然充满挑战,其中的穿孔技术是核心难题——烧红的钢坯需要在穿孔机中被轧辊夹持飞转,由顶针穿出圆孔。然而,早期试验中,钢坯始终无法正常咬入轧辊。工人们发现,由于追求精度而过度打磨的轧辊表面过于光滑,导致摩擦力不足。经过反复试验,技术人员将轧辊入口锥表面改造为粗糙纹理,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

1953年10月27日下午2点30分,鞍钢无缝钢管厂汽笛长鸣,热试轧正式启动。一根通红的钢坯从1200℃的加热炉中滚出,依次通过穿孔机、轧管机、均整机,最终进入定径机。在定径机的精准轧制下,钢管的直径被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当第一根无缝钢管顺利成型时,车间内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工人们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

当年的亲历者、已经93岁高龄的无缝钢管厂原车间主任谷盛章回忆道:“我们看见钢管就乐了,高兴得只想庆祝,但是不行啊,还得多干活,多出管。”

195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60岁生日,那一天,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工人们从鞍钢生产的第一根无缝钢管上切下了长20厘米长的一段,专程送到北京。毛主席给鞍钢全体职工复信祝贺:“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此后,这台定径机持续发力,助力鞍钢在1954年试轧出锅炉管、地质管、油管和不锈钢管,特别是不锈钢管的成功穿轧,更开创了中国钢铁史的先河。

现任鞍钢股份大型总厂无缝钢管厂设备厂长的董华峰自豪地告诉记者:“我是1994年入厂的,听老一辈鞍钢人讲,当年鞍钢支援全国钢铁生产建设,攀钢、包钢的无缝产线都是以这套机组为蓝本设计的。”

随着科技进步,定径机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生产要求,将被更先进的设备所替代。董华峰回忆道, 2014年10月,他和同事们看着定径机上的指示灯最后一次熄灭。这位参与了上千万吨无缝钢管生产的“老鞍钢”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所象征的中国工业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却会永远留在这片钢铁沃土上。

2024年,国家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无缝钢管定径机”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史,更在于精神传承——它提醒着后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国家一级文物无缝钢管定径机是我国第一台两辊热定径机,1953年与鞍钢无缝钢管厂∮140mm自动轧管机组配套从苏联引进。热定径机作为无缝钢管热轧生产流程的最后一道变形工序,主要是将直径较大且已经达到成品钢管壁厚尺寸和精度要求的荒管,定径到成品管要求的直径。从工厂破土动工到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问世,鞍钢仅仅用了1年零3个月,投产后仅用27个月就超过了设计产量,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无缝钢管的历史。1954年,《人民日报》上刊登了靳尚谊和傅植桂创作的油画《把第一根无缝钢管献给毛主席》,油画主人公——钳工邵明祥在钢管上刻下了一行字:“献给敬爱的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