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铸钢公司
鞍钢铸钢公司职工检查锭模底盘砌筑情况。
鞍钢铸钢公司设计研发的铸锭列模车。
本报记者 石运来
在中国的工业版图上,鞍钢铸钢公司(前身为鞍钢铸钢厂)曾是最耀眼的坐标之一。这里曾诞生出三峡水电站上冠、下环核心铸件,国内火力发电用超超临界缸体等重要产品,为擎起“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作出卓越贡献。然而,由于体制机制落后、设备严重老化等原因,这家昔日的“明星企业”在2015年至2020年背负上亏损的沉重枷锁,被列入国务院国资委挂牌督导的特困企业名单。
从2021年开始,鞍钢铸钢公司落实鞍钢集团公司党委关于坚持走“改革+市场”发展之路的安排部署,把深化改革作为扭亏脱困的关键一招,统筹实施战略升级,当年即实现盈利,一举摘掉特困企业的“帽子”。2022年至今,该公司积极应对严峻形势,锚定向“特”图强发展方向,依靠变革创新赋能、算账经营增效,实现逆势破局,盈利规模大幅提升。2024年全年,盈利幅度同比提升37.7%;今年一季度,产量与去年同期持平,经营获得可观利润,企业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成功打造特困企业的突围样本,为国企改革攻坚提供可复制的“鞍钢方案”。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枯木逢春”焕生机
4月,记者走进鞍钢铸钢公司,现场一片生机勃勃——智能化主控室内,操作员通过实时监控系统精准调度现场生产;车间外,高附加值产品正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时间倒回至2020年,该公司职代会现场阴霾笼罩。积困已久的企业士气低迷、人心惶惶,上班无心应对工作、下班不愿面对家人成为职工们的日常状态。职工们迷茫沉默的面孔、企业退无可退的困境催生出破釜沉舟的改革决心。
“不能再等、靠、要!大家要转变观念,铸钢想活必须靠我们自己!”职代会上,该公司向全体职工发出号召,要勇于面对问题,用改革破除一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打赢这场决定生死的突围之战。
管理改革率先破冰。该公司大刀阔斧压减层级,将原有的7个职能部室、6个生产作业区逐步整合为4个职能部室、3个事业部,压减管理岗位18个,优化管理结构,企业决策效率显著提升。铸造事业部负责人罗世轩指着组织架构图告诉记者:“过去,有些事要找三个部门盖章才能通过,现在我们事业部就能拍板。”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充分赋予事业部经营自主权,下放营销管理权限,给予事业部薪酬分配权、岗位设置权,将营销人员调整至对应事业部,建立事业部与市场接轨的经营激励机制……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迅速落地将企业推入高质量发展的快速路。该公司负责人介绍道:“改革以后,产销协同跑市场,针对客户精准营销。客户对我们的产品了解更加深入,合作意愿也更加强烈,因此,我们获得了新时代造船厂、大连船舶重工等先进企业的合格供货方资格,实现批量供货。”
薪酬体系的重构更具颠覆性。该公司推行“三化三薪”机制,即中层干部薪酬契约化管理、班组薪酬市场化考核、全员信息化薪酬,形成“能上能下、能增能减”的动态机制,职工工作状态焕然一新。6名管理人员因考核不达标被调整,133万元绩效激励流向创造价值的岗位。
“真改革就得动真格,守信践诺才能赢得人心。”由于人员减少,该公司曾仅用单炉生产,企业产能被严重制约。“三化三薪”实施后,轮班职工发挥积极性,主动参与生产,该公司具备了双电炉并联生产条件,全年产量同比提高23.9%,形成职工助推企业发展、企业回馈职工的良性循环。
激活创新“第一动力”
重塑行业领跑地位
通过优化冶炼工艺,提高配碳量,钢水的过氧化度有效降低,钢渣物理效应显著改善,金属收得率大幅提高,年可创效500余万元;
在三元渣系的基础上,综合熔点、粘度、电导率等参数,创新设计更加适合专项钢产品生产的四元渣系,有效改善电渣锭质量,探伤合格率提升11.4%;
用镍铁合金代替镍板、自制小焦粒代替焦粉和增碳剂,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
技术进步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鞍钢铸钢公司紧跟行业先进技术更新迭代步伐,不遗余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效果显著。2024年,该公司专项产品产量同比提高20.3%,核电用钢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开发出海工钢、低膨胀合金钢等10个高端特钢品种,拿下多个“中国首创”,先后获得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称号,在重塑行业领跑地位的同时,企业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为充分激发职工创新攻关热情,该公司革新激励手段,推出“首创+成果”“成果+收入”等措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群众性创新创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效果——
炼钢事业部的王福星是职工们公认的技术大拿。这几年,他带领技术团队围绕连铸坯、电渣板坯新产品开展创新攻关,开发出近80种新产品。其中,应用于时速300千米重轨钢的小方坯实现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成为该公司新的效益增长点。
张执涛劳模创新工作室聚焦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形成创新成果12项,全年创效4000余万元。
康斯迪预热段是该公司废钢预热的主要通道,内衬层为耐火砖,过去砌筑工作一直是招标外委。为省下这笔费用,该公司炼钢事业部职工利用停炉检修时间自学砌筑、制作胎具,圆满完成砌筑工作,设备上线运行后使用寿命提升三倍。
截至目前,该公司仅“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职工五小成果已累计突破200项。“一次创新,名、利、技三收!”拿到奖金的职工兴奋地说。
算好管理“三本账”
打好增效“金算盘”
一本“对标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24年春天,一支由铸钢工艺专家组成的“取经团”踏上征程。从辽宁抚顺到河南洛阳再到上海,8天的对标之旅收获满满。在铸造事业部负责人的笔记本里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某公司牌坊铸件出品率高出我们2个百分点,相当于比我们减少8.4吨钢水损耗……
带着这些“真经”归来,该技术团队开启百日攻关,成功使电渣产品成材率提升5%、电渣炉电耗降低15.56%、牌坊铸件工艺出品率提升7%,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积极向外对标的同时,该公司各事业部也在全力向内部对标挖潜。在炼钢事业部负责人办公室的墙上,一张“五出”作战图格外醒目:写出对标内容、找出短板清单、突出提升举措、做出进度节点、算出效益成果。这是该事业部独创的“五出对标法”,从五个维度层层分解,如同五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指生产环节的痛点。
一本“精益账”,激活全员价值创造“一池春水”——
在铸造事业部,“时间魔法”正在上演。BD1轧机操控室里,轧机班组把生产计划表重新排列组合,让重型设备在电价低谷时段挑灯夜战。这个看似简单的时序调整配合全谷值轧制技术,竟在电费单上“变”出115万元的效益。当晨光初现时,一批又一批轧制件已发往下道工序,生产主任王岩感慨地说:“为了给企业降本增效,我们全力与月光赛跑。”
一本“投资账”,以短痛治长痛——
5年来,该公司顶着经营压力实施15吨、22吨、40吨电渣炉“三级跳”改造,连闯难关,形成高品质、高纯净度、大单重、大厚度电渣板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最大单重电渣板坯生产基地,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VD炉真空系统现场,机械泵替代20吨煤气锅炉技改项目已完成。这项投资将为该公司每年节省煤气消耗量11万吉焦,降本近216万元,同比年污染物排放量下降50%。一级技师张执涛给记者算了另外一笔账:“这个项目每年减少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植5万多棵树。为企业降成本的同时,也为绿色鞍钢贡献出一份力量。”
从“等靠要”到“闯改创”、从传统制造到填补国内空白,鞍钢铸钢公司的每一步蜕变都印证“改革是破冰斧、创新是发动机、管理是金钥匙”的道理。如今,涅槃重生的鞍钢铸钢公司正以强大的韧性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为鞍钢集团加快建设更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