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沼上的“钢铁舞者”

本报记者  邱梅    通讯员  孙秋桐

仲夏的吉林双辽,连日降雨已将风电旧风机拆除现场变成一片泥潭。鞍钢工程发展建设汽运分公司1200吨汽车吊艰难地在泥沼中行进。

此刻,驾驶员申德永正坐在驾驶舱里,双手紧握方向盘,目光紧盯前方——今天要拆除的高80米风机大概有300吨重,在泥沼中开展这项高空作业将是对他20年吊装工作的一次巨大考验。

“必须先解决地基承载力问题!”申德永果断叫停准备工作,带领团队在吊车支腿下铺设了三层特制防滑钢板,再用沙袋压实周边淤泥,形成临时加固平台。

“拆机的时候重心会不断变化,支腿压力要动态调整,不能马虎。”申德永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向工友叮嘱注意事项。泥泞的土地导致吊车每一次微动都伴随着支腿下陷的风险,“必须给钢丝绳加一道保险!”申德永果断地说。他指挥工友将钢板卷到卷扬机里,保障钢丝绳安全。

最棘手的是叶轮的拆除,叶轮体积庞大且形状不规则,起吊过程中极易产生晃动。申德永凭借丰富的经验,每提升一段距离,就停下来观察叶轮的平衡状态,及时调整吊车角度和钢丝绳张力。

到了旧机仓拆除环节时,突然出现了意外。当旧机仓被缓缓吊起半米时,右侧支腿突然下沉,吊车出现轻微倾斜。申德永立即稳住吊臂,同时启动卷扬机,缓慢收紧钢缆。卷扬机的钢索像一条钢铁手臂牢牢托住主钢丝绳,分担了吊车的压力。经过十多分钟的紧张调整,吊车重新恢复了平稳。

拆除作业推进到关键阶段,需要将塔筒放倒至地面。然而,泥泞的地面无法承受塔筒倒下的冲击力,一旦失控,可能会损坏吊车和周边设备。申德永再次调整策略,先将机仓倾斜至45度,利用卷扬机和吊车配合,缓慢降低高度,每下降一段距离就暂停检查。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紧张操作,旧塔筒终于平稳放倒在地面上。申德永长舒一口气,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吊装就像走钢丝,越是危险,越要冷静。”申德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双辽施工现场的20多天里,他带领团队完成了5台风机的拆除吊装,恶劣的施工环境也没有阻挡他的步伐。

夜幕降临,双辽的风电场上,申德永和他的“战友”——1200吨汽车吊并肩站着,他说:“开吊车没有捷径,就要多观察、多思考,把每个细节做到位,胆大心细。”申德永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吊装工人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也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