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极致能效焕“新”引领钢铁能效革命

钢铁企业正在深入实施钢铁极致能效工程,生动展现该项工程带来的深刻变革。可以说,自2022年以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推动下,钢铁行业积极推进一场深刻的能效革命——极致能效工程,已成为我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先锋与标杆。

绿色丰碑——钢铁节能增效交出亮眼答卷

两年多来,在国家“双碳”战略驱动下,钢铁行业以推进“钢铁极致能效工程能效标杆三年行动”为核心引擎,推动能效革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钢企参与热情高涨,涉及产能规模空前。自2022年12月9日,“钢铁极致能效工程能效标杆三年行动”正式启动以来,钢铁企业热烈响应,参与企业如滚雪球般增长——从首批21家、第二批37家,到第三批59家,目前已有117家优秀钢铁企业投身“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中,覆盖粗钢产能高达6.6亿吨,占全国总产能比例近60%。湛江钢铁、首钢京唐、河钢石钢、宁波钢铁、宝钢股份宝山基地、鞍钢股份鲅鱼圈基地等央企、国企率先垂范;沙钢、建龙、敬业等64家民营企业不甘落后,与53家国有企业并肩作战,形成了“央企国企引领、民企踊跃参与”的绿色攻坚联盟。如今,节能降碳已成为全行业共识,不分所有制,不论规模大小。

能耗指标大幅下降,节能量突破千万吨级。一方面,工序能耗显著下降。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权威数据,2024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关键工序能耗全面下降:炼铁工序能耗同比下降1.08%,转炉冶炼工序能耗下降5.45%,电炉冶炼工序能耗大降7.16%。这些降幅不仅达标,还远超《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设定的年度目标进度。另一方面,节能贡献巨大。综合能效标杆培育企业数据显示,平均每千万吨产能年节能量达10.5万吨标准煤。据此推算,全行业2024年实现的总节能量高达约105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完成国家赋予钢铁行业2000万吨标准煤总节能目标的52.5%。这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2750万吨,或种植了约5.7亿棵成年树木的年碳汇量,为国家“双碳”目标作出了钢铁贡献。

标杆企业“星光璀璨”,全流程节能成效斐然。截至2025年4月底,已有15家优秀钢企成功通过严格的极致能效验收并公示。其中,湛江钢铁、首钢京唐、河钢石钢、宁波钢铁、鞍钢鲅鱼圈、宝钢股份宝山基地、首钢迁钢、武钢有限、山钢日照等9家企业荣膺“全流程能效标杆示范企业”称号,马钢、太钢、梅钢、新钢、沙钢、南钢等6家企业则在关键“工序/设备能效标杆示范”上拔得头筹。参与企业节能实践硕果累累。

领先成熟技术加速推广,绿色科技赋能效率革命。钢协通过多轮征集、函评、投票及专家评审,从  83  家企业  323  个节能项目中精选出  50  家企业的  93  项成熟节能技术,形成《钢铁极致能效能力清单》(下称《能力清单》),推动技术快速落地转化;持续更新发布《钢铁行业极致能效技术清单》(下称《技术清单》)  2022版(T50)和2024  版(T80),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指引;联合多方举办近20余场能效提升专题技术对接会,搭建生态圈技术交流平台,推动领先成熟技术快速应用,助力提升行业整体能效,开放钢铁场景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

如今,这批成熟节能技术正在“当好主角”,助力钢企能效稳步提升。超薄带铸轧、免加热炉直轧技术让钢坯“跳过”高耗能加热环节,高球比、高富氧、高风温、高顶压高炉冶炼技术显著降低吨铁能耗,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开辟降碳新路径。转炉全温域余热回收、超高温超高压干熄焦、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等技术将废弃热能转化为宝贵电能,如华菱湘钢、涟钢的150兆瓦超临界,柳钢、鲅鱼圈的135兆瓦亚临界全燃煤气发电机组高效运行。钢厂屋顶、空地变身“蓝色油田”、光伏发电规模持续扩大,氢能重卡穿梭厂区,熔盐储热技术试点应用,钢铁能源结构向绿色多元稳步迈进。此外,数字赋能“精准控能”,能源管控中心(EMS)成为钢厂“智慧大脑”,实现从“人工粗放”到“智能精准”的跨越。

“深水”攻坚——焕“新”引领未来节能增效路

尽管钢铁行业“极致能效”工程成就斐然,但要进行“深水”攻坚面临着一系列“拦路虎”。一是技术瓶颈让深水区突破艰难。例如,高炉熔渣显热的高效回收利用(目前大量高温熔渣热量被浪费)、转炉极致能效与深度降碳技术等,亟须集中力量攻克。二是数据质量“根基弱”,精准评估遭遇挑战。就目前而言,部分企业能源计量器具老旧、校准不及时,数据采集规范不一、覆盖面不全,导致能耗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不足,“数据打架”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资金投入“压力大”,政策激励亟待加强。虽然极致能效工程项目的平均投资回收期不到3年(如投入78元/吨钢,可降低吨钢用能成本约26元),但对于当前普遍面临市场下行、盈利承压的钢铁企业,尤其是60%以上的中小钢企而言,“想投入却缺钱”是普遍困境。针对能效标杆企业的差异化政策(如产能置换、电价优惠、财税支持、绿色金融等)尚未全面落地或力度不足,未能充分激发企业持续投入的内生动力。

面向未来,钢铁行业如何紧扣“节能增效,焕‘新’引领”主题,持续领跑工业绿色转型?显然,路径已然清晰。

坚持技术创新“强根基”,打造绿色科技“新”引擎。持续迭代“技术清单”,从T50、T80以及2023版《能力清单》出发,持续更新《技术清单》和《能力清单》,联合国家节能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建立高效推广机制,让清单从“纸面”快速走向“车间”;协同研发攻关共性难题技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集中力量突破高炉熔渣显热利用等技术瓶颈。同时,强化标准引领,依托钢协极致能效标准化工作组,加快制定、修订覆盖能效数据治理等领域的先进团体标准,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或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坚定数据治理“固根本”,夯实能碳一体数据“新”底座。正如行业专家所说,能效数据治理是碳彩排、碳预演。一方面,主动对接碳核查报告专业团队,发布《钢铁“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数据验证手册》,严把数据入口关,强化数据溯源与合理性分析,确保验收数据准确率达95%以上;另一方面,优化能效对标数据填报系统,引入智能校验、异常预警功能,变被动填报为主动服务,为企业提供精准对标“镜子”和能效提升“导航”,夯实能碳一体化数据基础。

培育标杆“拓生态”,构建全链优化“新”格局。进一步扩大标杆示范阵营,深化全流程闭环管理,推广“培育—创建—验收—持续改进”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强化标杆企业经验总结与分享(如年度总结会、专题报告),让好技术、好管理“星火燎原”。同时,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持续开展企业能源计量、检化验、管理体系等基础能力评估与提升,培养专业能源管理人才,为极致能效提供持久支撑。

开放合作“拓视野”,贡献全球转型“新”智慧。一方面,权威专家认为,中国钢铁能效已国际领先,推动能效标杆评估标准与国际标准衔接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钢铁产品的全球绿色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分享中国极致能效工程的理念、路径与成效,积极推动极致能效技术“走出去”,如将超临界煤气发电、上升管余热回收、界面能效优化等成熟先进的钢铁节能技术打包输出,为全球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据《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