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而进, 向“绿”而变

9月28日,求是网推出《新征程新步伐:改革路上新风貌》系列微纪录片之一——《向“智”而进,向“绿”而变》,生动展现了新征程上,鞍钢集团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强国复兴贡献更强钢铁力量。今日,本报对该纪录片文字进行全文转载,供鞍钢集团各级企业和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借鉴。——编 者

蓝天白云下,巍然耸立的高炉,高低错落的管道,鳞次栉比的厂房,静静诉说着岁月的荣光。置身厂区内,实时滚动的数字大屏,奔涌而出的炽热钢水,快速移动的火红钢板,处处涌动着澎湃的活力。

驾车驶入辽宁鞍山市区,行至五一路立交桥上,远远就看到一片“钢铁森林”,那便是鞍钢集团有限公司鞍山基地主厂区。鞍钢作为新中国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从废墟上艰难起步,鞍钢人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刨冰雪、扒废料,献交炼钢器材的队伍,从厂区一直排到几里开外。在党中央号召下,近两万名干部、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技工,也从祖国各地奔赴而来,支援鞍钢建设。

鞍钢的发展蜕变,映照新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性跨越。从1949年的9.97万吨到2023年的5589万吨,鞍钢粗钢产量增长了数百倍,稳居国内第二、全球第三。从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根重型钢轨,到钢材广泛应用于“神舟”上天、“蛟龙”入海、复兴号驰骋、港珠澳大桥飞架等,“钢铁长子”跟随中国发展的脚步一路向前,源源不断贡献钢铁力量。

半个多世纪前,当国家为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的用钢发愁时,鞍钢接下重任,刻苦研发出新钢种,一时被人们称为“争气钢”。如今,鞍钢研制的超强海工钢、高强汽车钢、高端核电钢等一大批高精尖钢材,一次次书写下“全球首发”“填补空白”等新纪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铸就“钢筋铁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跟时代潮流,鞍钢正全面推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在鞍钢股份炼铁总厂集控中心,75米长的数字大屏上五颜六色的数字、曲线不断跳动,大屏背后是全球最大铁前一体化智慧炼铁中心,技术人员在屏幕前便可实时掌握并调整生产动态。在鞍钢股份冷轧厂涂镀分厂彩涂生产线,没有传统工厂的喧嚣与忙碌,只有机器人灵活地穿梭其间,生产、搬运、储存、检测等环节均由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机器人完成。

走进鞍钢矿山生态园,穿行于满目青绿的草坪、树木环绕的林间小路、爬满葡萄藤蔓的长廊,很难想象脚下曾是寸草不生的铁矿排岩场。近年来,鞍钢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利用自有厂区及矿山闲置土地、厂房屋顶等自有资源,开发光伏及风电,推动绿电发展。同时加大矿山复垦改造,累计完成绿化复垦面积3800余公顷,复垦率达91.6%。曾经“荒漠起高炉”的场景不再,一座座花园式工厂拔地而起。

新征程上,鞍钢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强国复兴贡献更强钢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