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板材炼铁总厂智造中心
花园式工厂实拍。
◁高端冷轧产品下线。
本钢记者站 韩爽爽
2021年10月,本钢金山宾馆大礼堂内掌声热烈,在璀璨的灯光之下,印刻着“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字样的银色牌匾格外醒目。这标志着本钢正式成为鞍钢集团控股二级子企业,掀开了发展新篇章。
这次重组是鞍钢集团和本钢致力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助力东北振兴辽宁振兴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本钢,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钢铁企业融入鞍钢集团“大家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4年来,本钢积极融入新鞍钢发展战略,充分依托鞍本重组带来的资源协同与创新合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挺起“钢铁脊梁”。
蓄力谋变 “高”歌突围
鞍本重组后,面对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挑战,本钢全力突围,不断突破发展瓶颈,以高端化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主动“抢滩”布局——
伴随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本钢加快构建以“科技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研发体系,聚焦“核心战略产品培育”,锚定前沿科技,持续推进自主创新,拉长产业链、强化创新链、完善供应链,产业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4年来,本钢深耕汽车钢研发领域,成功开发出具有热冲压钢最高强度、最宽幅和最厚规格等个性化系列产品,低成本镀锌双相钢及衍生产品系列,以及低碳排汽车钢系列,具备了减碳>30%系列产品供货能力,突破了低碳排外板生产的行业瓶颈问题,不仅为我国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全球汽车产业低碳化转型提供了本钢方案。
为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本钢深化“产学研”协同联动,持续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先进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并以盟主身份牵头成立辽宁省钢铁企业产学研创新联盟,强化与社会优势科研资源深度对接,实现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上下对齐。
积极“拥抱”市场——
面对钢铁行业发展的多重挑战,本钢始终坚持以“用户满意”为工作导向,不断强化质量服务意识,持续深耕市场,优化全链条服务流程,汽车板销售量连续3年实现递增,直供用户比例不断扩大。本钢汽车用冷成型双相钢、热成形钢、高强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造车新势力车企及多家传统造车企业的高端车型制造领域。
本钢还将实现产品高端化融入生产各环节。本钢板材炼铁总厂通过开展炼铁可视化及集控技术攻关,有效降低高炉燃料消耗;本钢板材炼钢厂成功自主研发一键炼钢系统,实现炼钢生产的精确控制和动态预测,降低合金消耗,提高钢水质量;本钢板材热连轧厂成功攻克2300生产线精轧区两块钢同时轧制技术,实现产量大幅提升;本钢板材冷轧总厂深入研究GPa级高强钢稳定轧制技术,实现极限规格产品稳定性提升……
一项项关键技术的攻克有力地提升了本钢产品竞争力。4年来,以“本钢汽车板”为先导的第一批卓著品牌率先入选国资委领先品牌榜单,获评“2024中国卓越钢铁企业品牌”;2050毫米以上超宽幅冷轧汽车板获评“2024中国冶金行业最具竞争力产品”;超高强度2.0GPa热冲压钢产品获评钢铁行业2023年度优秀“三品”案例等多项荣誉,随同鞍钢品牌入选中央企业TOP30榜单。
与此同时,本钢紧握知识产权“隐形利器”。鞍本重组以来,本钢牵头的科研项目共获得辽宁省和行业科技奖励36项;累计获得有效专利1200项,专有技术217项,其中,受理专利1550项,PCT申请28项,授权专利780项,海外专利3项;积极争取行业规则话语权,在研国际标准4项,主导修订的ISO 9681《锰矿石和锰精矿铁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国际标准、参与修订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指南》国际标准均已成功立项。
跃动的数字背后是企业的制度激励、人才吸引等一系列措施的有力支撑。鞍本重组后,本钢制、修订科技项目、新产品开发、产品认证、知识产权等一整套(共14项)管理制度,为科技创新工作顺利开展和规范运作提供保障。同时,完善科技人才“引、用、育、留”体系,将工程技术序列岗位等级由4级增加至7级;开展“强基”“跨越”“接力”“攀登”和“赛马”能力提升等项目。
4年间,本钢共培育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人、辽宁省“百”层次人才称号16人,并有6人获“辽宁工匠”、3人获“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人获辽宁省青年科技奖。
重塑模式 “智”造引领
当智能化浪潮奔涌而来,本钢重塑发展思维,全面承接数字鞍钢重点工作任务,着力构建全方位、全流程智能制造模式,为企业转型升级赋能。
夯实“基座”,“老字号”开启“焕新之旅”——
鞍本重组以来,本钢以数智鞍钢智慧指数为引领,对标行业先进,强化顶层规划设计,构建以产业数字化建设为核心主线,以数据价值化挖掘为重点方向,以场景牵引、问题、需求、目标、结果为导向的“智慧本钢”平台基座,以数智化手段支撑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
为实现治理方式、治理结构和治理效能的全面迭代,本钢深入推进数据治理工作。在采购环节,大数据平台可以精准分析市场价格、成本变化,提示相关负责人及时调整采购策略;在营销环节,大数据为定价、产量与销售计划制定以及绩效考核提供了更为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在物流运输环节,库存、发货周期、港口费用等数据实时更新变化,提升了物流服务效率;在生产制造环节,数据精确反映出重点直供户产品执行情况、日常质量控制、成本变化曲线等,生产运行管控更加智慧高效……目前,本钢大数据平台已累计形成1430个自主应用,这些自主应用覆盖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成为企业名副其实的“智慧大脑”。
场景应用,上演高质量发展“变形记”——
如今的本钢,一项项新成果、新应用层出不穷,“智慧场景”时时可见,生产与智能“牵手”,为企业开拓了一条高质量发展向“新”之路。
在本钢板材冷轧总厂三冷轧区域,AI震动检测模型以每秒千次的运算速度守护着轧机“健康”;走进本钢北营生产运行控制中心,8个系统大屏一字排开,透过数字孪生的视角,工作人员可以“穿越”到各个工序,精准定位到每台设备的运行数据;在本钢矿业南芬露天矿钻机远程操作控制室内,工作人员通过视频监控生产现场,并完成对钻机的高精度自主找孔作业、钻机自动调平等控制……2024年,在鞍钢集团智慧指数评估中,本钢被评为优化级,16条产线评分均为80分以上,产线自控化率由2023年的69%提升至88%。
在加速数智化转型的道路上,本钢以推进到底的坚强决心动真碰硬。在政策上加大激励力度,采用领跑、陪跑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手段,引领、激励各子企业转变认识;在资金上做好支持,持续做好信息化专业投资,同时实行以工单、人、日核定的信息化专业运维费模式,为企业数字化提速提供坚强后盾。
2025年,本钢持续加强体系能力建设,围绕“健体系、自优化、优平台、做运营、融内外”五大方向全面发力,聚焦生产经营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并通过开展星火计划和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加速数字化人才培养。
未来,本钢还将瞄准国家、行业标准,以数据价值创造和“AI+”赋能为核心驱动力,采取“整体拉动、试点先行”策略,打造三冷轧智能工厂、质量一贯全过程管理、“AI+大数据平台+数据治理”支撑创效新动能、安全体系等示范样板,发挥先进领跑作用,以标杆引领全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绿”动钢城 “碳”路未来
山城初夏,万物舒展,草木芬芳,鸟鸣悠扬。曾经被称为“卫星看不见的城市”,如今正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2024年,本溪市空气指数优良天数达到339天。这一变化的背后正是本钢坚定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生动写照。
逐“绿”求变,布局发展方向——
鞍本重组以来,本钢从企业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和发展现状多角度统筹考虑,落实鞍钢集团低碳规划和低碳冶金路线图指导意见。明确了系统能效提升、能源结构变革、流程优化创新、冶炼工艺突破、产品迭代升级、捕集封存碳汇等绿色低碳发展六大路径,着力构建“6+N+3”推进体系(即六大路径,N项重点任务及项目,管理体系支撑、人才体系支撑、系统平台支撑“三大支撑”),逐步推进源头减碳、过程控碳、尾端固碳,加快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2023年,本钢正式完成“双碳”管理体系建立,同年本钢板材公司首批发布热镀锌IF钢、冷轧钢板及钢带、热轧酸洗钢带三项EPD报告。2024年,本钢板材公司碳数据管理平台上线运行,本钢北营公司发布盘条产品的EPD报告,本钢矿业公司发布球团矿、铁精矿产品的EPD报告,企业实现电炉转炉联合冶金技术路径创新,低碳排放产品碳足迹对比长流程产品降低30%以上。今年3月,《本钢集团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1.0版)》制定下发,进一步明确了碳排放控制要素,加快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步伐。
向“绿”而行,推动低碳进程——
优质废钢被电炉熔化成钢水,兑入铁水后进入转炉冶炼,最后进行轧制,成为一卷卷冷轧热镀锌板低碳汽车钢;走进本钢板材北方恒达产业园,一排排光伏板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绿色电能,该项目预计年均发电980万千瓦时;从本钢矿业南芬选矿厂输出的精矿粉途经南芬区、桥北工业园区,终达本钢板材厂区,全程实现管道输送绿色运输;在本钢北营公司,工作人员对首次进厂的大宗物料和产品车辆进行信息采集,并根据业务需求对车辆排放阶段进行初审……一个个清洁运输项目的实施应用为企业降本增效、改善厂容环境、优化区域空气质量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促进企业与城市的共融共生。
4年来,绿色低碳始终是本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主题。大力提升能源效率,深度应用一体化“吨钢综合能耗、吨钢外购水电费”管理模块,制定下发《2025年本钢极致能效达标验收公示推进方案》;积极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增加环保项目投入,实现厂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逐年下降;主动探索创新实践路径,开发具有低碳、高技术、高附加值特性的“一低两高”产品;加快“绿电+储能”新型能源结构升级,持续提升外购绿电(风电、光伏电量)比例,企业发展“含绿量”越来越浓。
筑“绿”成景,描绘生态画卷——
鞍本重组后,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本钢全力打造“碧水蓝天”花园式工厂,制定了以“绿化、美化、景观化、人性化”为原则,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理念,以“与技改项目结合、与为群众办实事结合、与企业文化宣传结合、与精益管理结合、与其他活动结合、与旅游资源结合”的“六结合”花园式工厂创建规划。
本钢板材公司厂区内,工业景点与自然生态和谐融合,彻底颠覆了传统钢铁企业烟囱林立、灰尘漫天的陈旧印象;清澈的细河水静静地穿过北营厂区,成群的苍鹭在此安家,一个个精心改造的微景观构成“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好画面;从矿机公园到浮雕文化广场,再到采场观景台,本钢矿业南芬露天矿打造的全长3.1公里游览路线展现了矿山发展的历史和深厚内涵。
截至目前,本钢板材厂区绿化覆盖率达23%,本钢北营厂区绿化覆盖率达19.7%,本钢矿业公司各矿山区域复垦绿化面积累计4000余亩,被纳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3家企业均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填补了辽宁省工业旅游的空白,初步形成了以采矿-选矿-炼铁-炼钢-轧钢为主线的钢铁工业旅游线路,花园式工厂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在新时代号角的催征中,本钢将始终紧跟鞍钢集团发展步伐,全力加快转型升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钢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