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的田畴耕耘

张群

我们的歌颂,无声,却融入每一次严谨的计算;我们的热爱,无痕,却刻进每一组合格的性能指标。这,便是我们这群与钢铁为伴的共和国儿女,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沉、也最坚实的报答。

这已是我在办公室里度过的第3个深夜。窗外,城市的灯火早已稀疏,唯有远处高炉顶上那一点不眠的光,与我这方寸之地的白炽灯遥相呼应。电脑屏幕上,新钢种的微观结构模拟图正缓缓旋转,那些交织的晶格,如同生命最初的图谱,静谧,却蕴含着力量。我的指尖划过冰凉的屏幕,仿佛能触到那尚未跳动的钢铁脉搏。一种奇异的宁静与炽热,同时在我胸中升腾。这便是我与祖国对话的方式,不是通过响亮的口号,而是透过这显微组织的方寸乾坤,透过这些由碳、硅、锰,以及那些微量元素构成的、亟待被赋予灵魂的分子阵列。

我的思绪,时常会飘回那片更为广袤的“钢铁森林”。记得刚入厂实习时,老师傅曾指着那奔腾咆哮的赤红钢液,声如洪钟地对我说:“小子,看好了!这就是咱们国家的筋骨!”那钢水,从巨大的转炉中倾泻而出,犹如地火喷涌,星河倒灌,带着一种原始的、近乎野蛮的力量。灼热的气浪扑面而来,连空气都被炙烤得扭曲变形。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震撼心魄的粗犷之美,是祖国在工业化道路上奋起直追时,那急促而有力的心跳。

时代在变。祖国需要的,早已不仅仅是普通“筋骨”,更是能够支撑她迈向星辰大海的“脊梁”。普通的钢筋水泥,可以筑起摩天大楼;但想要造出深潜万米的潜艇、翱翔九天的战机、穿越极限环境的能源装备,就必须有“听话”的钢铁——它要足够强韧,以承受巨压;要足够轻盈,以追逐速度;要足够耐蚀,以对抗时光。这,便是我们这一代研发人的使命。我们从老师傅手中接过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把需要不断传递,并且要让它燃烧得更加耀眼的火炬。

研发之路从来都是荆棘密布。我们此刻正在攻关的是一种用于耐低温高铁转向架的低合金高强钢。理论计算可以说是完美,实验室小样数据亦是惊艳,可一旦进入工业性中试,低温冲击性能便如中了魔咒般起伏不定。一次次调整成分,一次次优化工艺,又一次次在检测报告前陷入沉默。失败的味道,是冷却后钢锭上那一道刺眼的裂纹,是电子显微镜下那偏离预期的组织结构,是深夜里会议室中弥漫的咖啡与疲惫混合的气息。

连续几次试验的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当最终那泛着特殊幽蓝光泽的钢材从轧机中呼啸穿过,经过检测,所有性能指标均稳定地超越了设计标准时,整个办公室沸腾了。我知道,我们不仅为一种材料赋予了新的生命,更是在为祖国的能源安全锻造着一块可靠的基石。

实验室是特殊的田畴,铸机与轧机是犁铧,而我们的汗水与智慧,是播撒其中的种子。我们耕耘的不是泥土,是元素的排列组合;收获的不是稻谷,是强度、韧性、耐腐蚀性这些冰冷的参数。然而,正是这看似冰冷的收获,最终会化作呼啸高铁上的转向架,托起“天堑变通途”的奇迹;会化作巨型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捕捉来自远天的清洁动力;会化作航天器坚固的骨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这钢铁的稻穗,激活的是一座座城市的崛起,一个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