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聘记者 刘丹
鞍钢股份线材厂生产现场热浪滚滚,2号线生产作业区作业长李建龙面前的一份任务书也十分“烫手”:成材率、废次降率、原品种合格率、吨钢质量损失。这些都是他必须完成的新指标。
面对市场低迷、产品同质化竞争、集约生产等多重挑战,该厂以“啃硬骨头”的韧劲和“砸重拳头”的魄力,锚定核心指标,组建5个攻坚队。各级班子成员领题带队,细化形成实打实的任务清单,将压力层层传导,让责任人人明晰,在技术研发、品牌升级、数字转型等领域,迅速掀起一场酣畅淋漓的攻坚战。
李建龙便是领题人之一。攻下这些“硬骨头”,需要具备极为理想的生产条件和超常规的精心操作,多数职工对完成指标信心不足。对此,李建龙没有退缩,而是发动生产骨干共商良策,逐道工序抠细节、抓优化,研究推敲破题办法。他们确立了多个工艺改进项目,从烧损、切头切尾量到轧检废均设立标准值和目标值,不放过任何影响“硬骨头”指标的细微环节;实施指标到岗、责任到人、多劳多得的市场化激励机制……一项项务实举措推动着各班次之间比质量、比进度、比工艺,形成你追我赶、不断突破的生产氛围。干群合力在工艺优化上大胆创新,在进度推进上争分夺秒,一步步向着目标极限冲锋。近期,他们圆满完成了Φ5.5毫米等7个规格产品的提速工作,大幅提升生产线轧制能力,用实绩展现了攻坚破局的决心。
面向市场是扭转经营被动局面的根本。该厂聚焦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热度,将提升汽车弹簧钢用盘条质量、产量、销量列为重点攻坚的“硬骨头”项目,原料成分控制、产品认证等亟待攻克的难题被提上重要日程。为掌握修磨线新设备的操作技能,生产操作岗位职工主动到兄弟单位“取经”,面对不懂的探伤方法,虚心向技术专家请教,借助超声波探伤、漏磁探伤等先进设备,及时发现缩孔、夹杂、裂纹等坯料内部缺陷,推动钢质纯净度、钢坯表面质量等源头质量指标明显改善。党员干部主动认领最难的环节,与鞍钢股份技术中心、市场营销中心组队联合攻关,跑市场、跑现场,围绕客户需求匹配、体系能力建设、质量全流程管控等核心方向,系统推进汽车钢认证工作,取得阶段战果。近期,广州某知名汽车钢紧固件制造企业反馈,用该厂产品生产的汽车弹簧,平均探伤点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标志着该厂在高端产品赛道上迈出坚实步伐。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作为中国第一家高速线材生产企业,该厂干部职工同样勇于啃下数字化的“硬骨头”。入职不到两年的硕士研究生赵晓玉被委以重任,负责带队研究AI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面对“高龄”设备的数字鸿沟,将AI技术应用至传统生产工艺并非易事,但赵晓玉秉持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从未退缩。他主导设计的备件数字化管理应用系统目前已投入试运行,其中,“一键追溯”功能不仅能让相关人员快速定位备件采购、入库、领用、维保等全流程中的问题环节,更能有效降低因备件短缺而导致的停机风险,成为备件管理的“利器”。以赵晓玉为代表的攻坚团队以敢于担当、努力作为的精神推动着数字化转型的“触角”逐渐延伸至轧制数据统计、设备运行状态分析等生产链条,让传统产线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这场啃“硬骨头”的攻坚战中,该厂每名干部职工都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畏的拼搏精神。即使是中午吃饭的间隙时间,食堂里也经常看见一群生产骨干围桌而坐,以“一餐饭的工夫”撬动“大难题”的解决。他们目标一致,倒逼责任落实、分解攻坚指标、坚持挂图作战,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花盛开、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