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仁爱之风 长成“大爱”硬汉

攀钢记者站  胡毅

在四川攀枝花,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攀钢钛材公司点检工余晓冰的名字,与“三献”志愿服务紧密相连。鲜为人知的是,支撑他一次次挽袖献血、两次为陌生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强大力量,正源于湖南乡村那片充满人情味的土地,源于父母无声的言传身教——“尽己所能帮助别人”。

余晓冰出生在湖南农村,是家中独子。幼时,余晓冰患有小儿麻痹症,乡亲们四处寻医问药,帮助他重获健康。这份邻里守望相助的深情,深深烙印在他心中,而其源头,正是父母日复一日的善行。

在余晓冰的记忆里,父母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农忙时节,父母主动帮邻居收割水稻小麦、插秧采摘。村里有红白喜事,父母主动承担买菜做饭、端茶倒水、布置场地等繁杂事务。父母也是左邻右舍的生活援手,  帮邻居修补屋顶、疏通水沟、修理家电农具,  替外出邻居照看老人、小孩和病人,帮忙挑水搬柴,分享自家蔬菜……“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没走出过山村,他们也不懂什么家风传承,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余晓冰动情地说,父母融入日常点滴的善举,将“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种子,悄然播撒在他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

带着这份从乡土中汲取的精神力量,余晓冰在成年后,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三献”(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事业。2007年首次参与无偿献血至今,他已累计献血量已超过10000毫升。2018年,他更是郑重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2022年7月,一个承载着生命希望的电话打来——余晓冰的造血干细胞与苏州一名患者初配成功。激动之余,面对家中7岁和1岁多的两个孩子,以及没有工作的爱人,余晓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家人的担忧和反对在意料之中。然而,想到那百万分之一的匹配几率意味着一个生命的求救,余晓冰没有退缩。经过耐心的沟通,最终获得了爱人的理解和支持,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为远方的患者点亮了生命之光。

这份生命的承诺在2023年再次被呼唤。仅仅半年之后,那位苏州患者需要余晓冰再次捐献淋巴细胞。这一次,为了不让年迈的父母担忧,他只与爱人商量。面对爱人“万一你有个好歹,我又没有工作,谁来帮我管孩子……”的泪语,余晓冰内心充满内疚与挣扎。但想到患者如果用他人的淋巴细胞可能面临的风险,那份源自父母、根植于心的“不忍”与责任感再次占据上风。带着家人的担忧与深沉的理解,余晓冰再次毅然躺上采集床,完成了淋巴细胞捐献。

从湖南乡村到攀枝花钢城,余晓冰一次次的善行义举、两次跨越生死捐献干细胞,背后是一个平凡家庭那份不计回报、乐于助人的纯粹善良。家人用最朴实的行动和最深沉的爱,书写了新时代家风传承的壮丽篇章,也为“好家风如何代代传”提供了最温暖、最有力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