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超(右)在港口现场给张博讲解不同卸船机的卸船效率。
本报记者 邱梅 文 通讯员 李丹 摄
【缘起】
正着急,师父“空降”
2024年,刚入职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物流运输部不久的张博虽有着一股冲劲儿,却在复杂的物流调度流程、实操细节上犯了难,看着前辈们熟练地处理货运衔接、应急调配,他心里既羡慕又着急。
这时候,物流运输部推出“优秀青年大学生+先进典型”师徒结对计划。有着多年经验、多次获评先进生产者的代超,恰好成了张博的“引路人”——两人就此结成师徒对子。代超带着张博跑现场、讲规程,把多年积累的实操技巧和应急经验手把手教给他,帮着这个职场新人快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
【舞台】
“办法总比困难多”
“师父,我刚整理了去年的降本成果,咱们在外贸船的滞期费上还有一些压降空间。”现任物流运输部生产运行管理的张博抱着一摞文件匆匆走到代超身边,脸上带着几分凝重。
签租船合同时,企业与船东会规定卸船时间。如果船从抵达锚地起到卸船结束的时间超出规定卸船时间,企业就要付船东滞期费用,但如果在规定卸船时间内,则船东付企业速遣费用。
代超是物流运输部生产运输主任,也是张博的师父。他从徒弟手中接过报表数据,轻推眼镜,眉头微微皱起,快速浏览着上面的数据,沉默片刻后,他对徒弟说:“数据分析得很准确,这里确实还存在着费用压降空间。”一旁的同事闻声插话道,“滞期费一直都有,这和贸易、天气、生产、船期这些都有关系,去年我们已经把滞期费用降下来不少了,今年还能再降吗?”
代超笑着回应道:“去年做了,不代表今年做不了。咱们的业务也在不断优化,只要肯钻研,办法总比困难多。”他转过头看着张博,眼神里满是鼓励:“小张,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你把它作为青年团员创新挑战项目,啃下这个硬骨头。”
【担当】
在鼓励中坚定前行
“师父,我行吗?这件事难度可不小。”张博有些犹豫,毕竟这是个棘手的大难题。
代超坚定地说:“怎么不行?你这一年的成长大家都看在眼里,而且你对数据敏感,又肯下工夫。只要我们把各个环节摸透,就一定能找到降本的办法。”
得到师父的鼓励,张博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好,师父,那我就试试!”
从那之后,张博一头扎进了滞期费用降本的研究中。他和代超一起重新梳理每一次进口矿运输的流程,每遇到一个问题,他们都会一起讨论,寻找解决方案,师徒俩一步步向着降低滞期费用的目标坚定迈进。